显示标签为“分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分享”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9年5月14日星期四

一年之后,扬眉吐气

昨天正要从健身房出来的时候,接到了fox23的电话。

“第一名。”

此时的他正在北京参加今年微软Imagine Cup软件设计项目的中国分区决赛,听到这句话我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根本不敢相信,便又问了一次他在说什么。

“我们拿到了中国区第一名,小猪直接在现场哭了。”

然后又听他断断续续、声音颤抖地说了一些情况,我激动的心情并没有如想象中来得那么汹涌,大约是不在现场,感受不到气氛吧,虽然和fox23、小猪一样,是一年之前的loser。不过挂掉电话之后,立马转身用拳猛砸了一下墙,破开了一层皮,心里只想着赶快回去与各位朋友分享这个好消息。

其实我还能清楚地回想起一年之前止步于半决赛之后,我瘫软在回酒店的计程车中,一边看着窗外繁华的街道,一边给好友发短信诉说失落。第一次的中国分区决赛之行,在对比赛的评价取向、对竞争者的作品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在我们自己也没有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的情况下,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尽管我们曾经以为进入决赛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作品有着好玩的界面和操作体验,有着准备还算充分的Presentation材料。

不过此后的第二天,我们在现场观看了上半场决赛之后,才发现我们对比赛的理解、对比赛的投入,与一些决赛参赛队,尤其是与同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Unique Studio Paladin团队有多么大的差距。在回来的火车上,我们花了大半夜的时间在一起谈比赛感受,努力去攫取失败经验和教训。回到学校之后,我们又在俱乐部组织了一次经验交流会,与其他技术部的成员们分享我们的体会。

前八名的队伍并非都像北工大的队伍的作品那样拥有绚烂无比的UI,也不像Paladin一样能设计出很完善的Solution,其中甚至还有一只队伍使用的JAVA技术。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来年的比赛中,进入决赛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万万料想不到仅仅一年时间,我们就达成了一个更高远的目标。

蛰伏一年来,我们的团队开始进行更有计划的建设和积累,为2009年的比赛投入全部的精力,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也都一一克服。第二轮结束后,华中科技大学有三支队伍进入全国决赛,其中有两只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微软技术俱乐部。昨天,2009年5月13日,值得所有CCMTC人永远记住的日子,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微软技术俱乐部DreamFree团队的Dr Chen项目拿下了微软Imagine Cup 2009软件设计项目中国区冠军!

去年比赛之后,我渐渐淡出了俱乐部,作为一名观察者目睹着一年来俱乐部的进步,目睹着更年轻一代的CCMTC人实现了突破,甚感欣慰。去年那支折戟帝都的队伍,冠冠已经去了微软工作,我也正忙活着毕业、期待着新的蓝色起点,goodleaf老师、fox23和小猪则第二次奔赴赛场,并赢得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当然不能不提到Yannic Yang,这位有头脑、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后来人们,你们的奋斗为我们这个集体赢得了荣誉。

新的突破,新的起点,八月份在开罗的全球决赛是新的目标,而俱乐部也终将因为你们的成功迎来新的发展与提升的机遇。

一年之后,扬眉吐气。我因为我是一个CCMTC人而骄傲与幸福。

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5.12 一周年

时间飞逝,距离那场夺去无数人生命的大地震,已经整整一年。

那巨大的震动,不仅仅震动了大地,也震动了我们的心灵。在一系列救助活动展开的日子里,我们能见证到久违的美德,见证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爱,见证到无数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画面。

我记得去年的5.12,那天正好抵达北京参加微软的Imagine Cup软件设计决赛。下午在房间休息的时候,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说武汉这边地震了,医院里的病人和医生护士们都纷纷从大楼中跑了出来;然后晚些时候比赛组委会把见面会从现代汽车大厦18层改到了酒店的会议厅,理由是为避免地震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这时通过网络才了解到,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发生了。

那个时候,组委会首先对来自四川的参赛者表示了关怀,并呼吁各个参赛队考虑将自己的作品延伸到地震救助这个主题上。我记得当时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商量了一下,最后我将相关的Feature简单地添加到了Presentation的内容中,并展示给了评委。

在北京比赛的五天,每天都会关注网络上最新的地震情况,和武汉的朋友们联络,了解我们学校开展的救助活动。尔后回到武汉,在一场募捐舞会上负责筹集了善款,算是尽到了自己的一分微力。

一年之后回想起来,心境不再如斯悲伤,唯有一点想法是不变的,逝者已逝,生者需满怀爱与希望地活下去,这就是一种战斗。

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从前的那些事儿

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了过往的相册,挑出若干,用Photoshop简单地做成了负片效果,聊以纪念过去的岁月。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些故事,不过来不及写,只能感叹时光飞逝。

点击下图进入

From 从前的那些事儿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为本博客添加GoogleReader分享项目的侧边

每天打开GoogleReader只是完成阅读任务,除了非常醒目的升级之外,很少关心它在功能上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升级,今天突然发现GoogleReader可以生成HTML代码,使你可以在任何网页中插入你分享的阅读,如下图(不知道中文版是否也有这样的功能了)

From Blog references


回想一下开启这个博客到现在,虽然不是自建站,但Blogspot足够的开放度以及其与Google其他产品的融合度给了我足够的爽感,不像本土一些产品,基本不支持插入自定义代码,即便支持,也会唧唧歪歪半天——这只是站在我个人喜好的角度上说事儿,不代表普罗网络大众的审美情趣。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IBM 2009年暑期实习项目正式启动

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你准备好了么?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机会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

而今,2009年,IBM蓝色之路如期开启,数十个城市,多达600多个职位,面向全国近100所高校,提供给对自己前途有所准备的人。

不管你是技术达人,还是各个专业的精英,只要你做好准备,欢迎加入2009年IBM暑期实习“蓝色之路”暑期实习计划,接受行业精英的指导,共创美好的未来。

2009年4月20日,网申系统正式开启,点击进入蓝色之路主页,感受蓝色魅力:

www.bluepathway.net

完成网上申请,开启你的蓝色之路历程,让我们一起点亮智慧,共创美好未来。

如有疑问,请登陆官方SNS交流答疑专区:

http://bluepathway.dajie.com



“蓝色之路”暑期实践计划,Blue Pathway Internship Program

“蓝色之路”为即将于2010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和MBA学生量身打造的暑期实习计划。招聘的部门涵盖IBM的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招聘岗位涉及销售、商业咨询、技术咨询、软硬件研发、销售支持、技术支持、市场、财务、采购等多种不同领域。2009年暑期,将会有超过600名实习生进入IBM中国区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成都,沈阳,济南,深圳,杭州,昆明等多个城市的公司实习。

“青出于蓝”项目,Extreme Blue Program

“青出于蓝”是由IBM中国研究院(CRL)推出的暑期大学生实习计划。参加青出于蓝项目的实习生们将会采用组队的方式进行实习,由资深IBMer指导,通过团队合作,分析研究全球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及商业管理方法在实际商业环境中的应用,通过模拟实际商业运作,来培养未来领袖的IBM全球实习生计划。2009年暑期,将会有近20名实习生进入位于北京的IBM中国研究院实习。青出于蓝的职位将于4月27日之后公布。详细信息,请登陆www.ibm.com/extremebluewww.ibm.com/cn/ibm/crl

2009年特别的蓝色之路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就业问题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跨国企业,IBM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倡的“先实习,后就业,提高就业能力”的号召,通过暑期实习计划为广大大学生们提供在工作中学习的机会,并且努力创造社会、高校、学生以及IBM公司的多赢局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IBM将提供丰富多彩的培训、实际参与项目的机会,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把丰富的学识迅速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技能。2009年,当其他跨国企业大规模缩减实习生招聘数量的时候,IBM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继续全力推进暑期实习生项目。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360cities上的武汉长江大桥

无意中在煎蛋上发现了Panoramic pictures and virtual tour of World - 360 Cities这个网站,在兴致勃勃地围观了日本某只"Giant and Golden Poo"之后,又兴趣盎然地围观了天朝的景观们。

很可惜不知道画面中这辆车是多少路,好似是5打头的


武汉长江大桥,Wuhan Changjiang Bridge in Asia

InfoQ:建立团队信任的五种方法[转载]

在InfoQ上看到这篇简短实用的文章,转载过来充实一下,分享一下

原文链接

作者 Mike Bria译者 金明 发布于 2009年4月17日 下午8时15分

社区
Agile
主题
协作,
沟通
标签
敏捷宣言,
信任,
反馈

很多人意识到敏捷团队内的信任是敏捷宣言“个体与交互”价值观被顺利贯彻的基础。Esther Derby给出了五条帮助团队建立信任的具体建议。

敏捷宣言的第一条,也是被引用最广泛的一条,强调“个体与交互”(胜过“流程和工具”)是所有开发流程的基础。任意一种敏捷方法都把创建一支紧密协作的团队视为贯彻该价值观的关键所在。而且,很多人都同意团队的成功起源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然而,在专业环境里面,信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团队如何建立这种信任?

Esther Derby最近撰文回答了这些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她认为:

我们在工作场合需要专业上面的信任。专业上面的信任指我相信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你会与大家分享相关的信息,而且你对整个团队有良好的动机。从广义上讲,这是对沟通、承诺以及能力的信任。

接着,Esther给出了五条具体的建议,人们可以据此在团队里面建立信任。

  1. 坦率地解决问题
    像优秀的敏捷团队一样紧密工作,每个人的个性就会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信任的建立依赖于团队成员具备相当的勇气去与“给他们带来麻烦”的人进行坦率的沟通,而不是压根不与对方沟通,就直接找到经理大倒苦水。Esther 认为:
    当人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快的对话......或者认为维护工作关系与他们无关的时候,团队的信任就受损害了。这是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讨论人际反馈的框架。

    Ola Ellnestam 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应用从Esther和Diana Larsen开设的讨论班学来的“反馈框架”的经验
  2. 分享相关的信息
    换句话说,要敢于说出你的想法。如果你不赞同,说出来。当然,有建设性地说出想法对有效地沟通是很重要的,可以去想想如何才能做到,但不管怎样,说出来。就像Esther总结的:
    当团队里某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之后又批评说“我认为这主意从头就是错的”。其他团队成员就会觉得措手不及。这伤害了彼此的信任感。

  3. 信守承诺,当不能守诺时提早告知
    非常简单,当事态发展不合计划时,尽力做到透明和提前告知。尽管如此,可以参考#4,减少这种意外的发生频率。

  4. 不同意就说不
    抛弃那些通常认为的“对每个请求必须都答应才算团队精神”等想法。Esther 建议:
    没有原则的说“是”,只会让其他人不再信任你的言词。如果你从不说“不”,你说“是”又能说明什么呢?

    这看上去有点自相矛盾,但是要建立彻底的信任,有时就需要承认你并不是什么都懂。
  5. 把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都展现出来
    简单地讲,就是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别人大方分享,可以意识到哪些东西自己不知道,并对其保持开放的心态。


信任是人们普遍讨论的东西,但能有效地做好这一点的团队却不多见。花一些时间读读Esther的文章,看看到底给出了哪些好建议。

查看英文原文Five Ways To Build Team Trust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慢速摄影下的东京

在煎蛋订阅看见的好东西,忍不住也贴在这里保存起来。我果然还是非常的迷恋城市风景。


remanence : variance from Samuel Cockedey on Vimeo.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收到了GAE for Java的激活

本以为要和等待Azure一样等上若干星期等到我自己都忘记了对它的爱,结果一大早打开邮箱就发现了激活邮件,效率颇高。

把昨晚上的Sample Project顺利部署到GAE上去了,现在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访问

相比较Python Runtime繁琐的命令行方式,Java Runtime的GAE App开发和部署在Eclipse下变得非常容易,只是在本地调试和运行时比较吃机器一些。

考虑到Java程序员数量之庞大,GAE for Java的推出应该能对GAE的推广和应用起到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个人试用Azure和GAE之后,感觉GAE用得更舒服一些,若哪天Google推出了.NET Runtime,恐怕Azure的日子会不好过了。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没有注意看文字,空激动了一次

看到Google Code上放出新闻说开始支持Java
An Early Look at Java™ Language Support New!
App Engine is unveiling its second language: Java. This release includes an early look at our Java runtime, integration with Google Web Toolkit, and a Google Plugin for Eclipse, giving you an end-to-end Java solution for AJAX web applications. Our support for the Java language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and we're eager to get your help and input. For now, access will be limited to the first 10,000 developers who sign up, but we'll be including more as soon as possible. Give it a try and send us your feedback.


什么都看清楚了,唯独没看清楚“access will be limited to the first 10,000 developers who sign up”中的“limited”和“10000”的字样,单单见着了“sign up"的链接点进去注册了。末了,给出如下提示

Sign up to try Google App Engine for Java.

Thanks for signing up. Once your account is activated,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with more information.

这次看见了头一句话,后面的激活字样没有看到。

于是乎折腾了很久在Eclipse上配置好了环境,建立了一个Sample App,在本机上跑了一下,看了看代码,弄清楚了组织结构,随后点击“Deploy”,兴奋地等待之后在Eclipse的控制台输出中看到

java.io.IOException: Error posting to URL: http://appengine.google.com/api/appversion/create?app_id=joshuajavaapp&version=1&
400 Bad Request
Invalid runtime specified.


回头进到App Engine的Dashboard,本以为自己创建了一个Java Runtime的App,结果仍然是个python的,建立之时也没看清楚相关字样。

于是乎,三个地方没仔细看,让我空激动了一次。等吧,等着啥时候能给我激活了,顺便拿来练习Java。

山顶夕阳无限好

和实验室几位兄弟登上森林公园的一座山,极目远望,华工和东湖的景色尽收,令人心旷神怡。当然,缺点什么,至于缺点什么,大家都晓得。

From Mobile Photos


From Mobile Photos


From Mobile Photos


From Mobile Photos


From Mobile Photos

在我眼里,云不是多么飘渺的东西

不少人都把“云计算”戏谑为“云里雾里的计算”,大概意指对Cloud Computing这个概念看不清道不明不过只是玩玩玄乎而已。曾一度我也跟风这样以为,尔后接触了一些实际产品,阅读了若干文献之后,觉得有那么点意思了。

“云计算”这个词汇只是一个Buzz Word,并非多么精确的学术/技术定义。向上还有更加阳春的“普适计算”,而“云计算”本身不过是对一种计算范型的描述,一如我们所知的存在已久的C/S、B/S、P2P、Cluster等,只不过用“云”这个字眼加上了一层隐喻,让人觉得不明白了。与其浪费时间在七嘴八舌的论坛上寻求讨论,不如单刀直入去WIKI求你所需。WIKI中说到,Cloud Computing包含了三个*aaS,迅速道破了“云”的基本技术结构。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the delivery of computer infrastructure (typically a platform virtualization environment) as a service.

IaaS原有的说法是Hardware as a service,也就是云计算的雷锋们为大伙儿提供CPU、提供硬盘、提供网络带宽、提供全天水电,不过如此。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 the delivery of a computing platform and solution stack as a service, offerings include workflow facilities for application desig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esting, deployment and hosting as well as application services such as team collaboration, web service integration and marshalling, database integration, security, scalability, storage, persistence, stat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ersioning, application instrumentation and developer community facilitation.

PaaS的实例有比较早出现的Amazon Web Services,以及近一年来曝光率很高、还在不断演化的Google App Engine和Microsoft Azure Services Platform。GAE刚刚开始支持Java(可怜我的网络,到现在还没装上相关的插件和SDK),而微软也称在Azure上支持各种语言,从自家的.NET家族到Java、Ruby等。PaaS简言之就是把IaaS给封装起来了,好比JVM或者CLR对系统底层的隐藏。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 a model of software deployment whereby a provider licenses an application to customers for use as a service on demand. SaaS software vendors may host the application on their own web servers or downloa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consumer device, disabling it after use or after the on-demand contract expires.

说实话SaaS这个还要体会,感觉上就是从售卖软件到售卖服务的一个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也许用户看到的软件依然是跑在PC上的,但诸多实际功能都运行在软件商的服务器上,要用就得买点卡。另外,这些服务不仅仅卖给最终用户,也向二次开发者开放。

From Blog references


从技术上来说,云计算已经是一个很现实的存在,如果你和我一样尝试过Azure或者GAE,当你在没有花一分钱购买硬件或者IP的情况下,看到你的代码在微软或者Google的服务器上奔跑,可供全世界任何一个联网用户使用的时候,大概也会感到兴奋。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云计算一点儿也不忽悠。更飘渺的问题应该存在于风险信任之上,在云计算中如何保证我们的应用能持续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基于若干不靠谱的联想,大概才会有“云里雾里”的说法吧。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Web民工招聘的囧图一张

无论窗外是怎么样的风景,我们都始终如一地快乐coding

From Blog references

2009年4月5日星期日

整理了一些手机照片

看了看粗糙的效果,也许用手机拍LOMO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From Mobile Photos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创建了Google自定义搜索引擎并添加到本博客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本人越来越觉得选择Blogspot作为长期包养的博客是无比正确的选择,相比较曾经使用过的blogcn、Live Spaces和Sohu,以及我了解到的其他国内主流博客系统(例如Q-zone、sina等),Blogspot的优势是明显的(此处讨论不包括cnblogs之类的技术博客系统以及WordPress自建站等):
  1. 作为Google自家的产品,与Google其他产品的整合性非常好,这对于一个Google全线产品使用者来说是非常爽的。
  2. 可以自由编辑博客的样式表和HTML模板代码。可以添加各式Widget,这一点保证能在Blogspot的博客上添加诸如Twitter等第三方应用服务。虽然不如自建站,但Blogspot的开放度已经可以满足我的猎奇心和多动症,同时Google稳固的基础设施让我不用顾虑访问速度、空间、安全等问题(只要不被G/F/W)。
  3. Google Code上发布了Blogspot的API Libraries,对于软件工程师的我而言也是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虽然.NET的Library有一些bug。。。

以上文字适用范围非常有限,不折腾的读者请无视。

于是在Google Friend Connect Social Bar之后,折腾出了自定义的Google搜索引擎,猛击以下链接或者使用本博客右边顶端的搜索框,搜索与本人或"Utopian Blue"相关的链接:

终于有了PageRank | 再次修改博客布局

在Social Gadget上看到Febird小朋友的留言,点开Google Toolbar,才发现本博客终于有了Page Rank,而且还是2,以前用过3年的Live Spaces的空间最多的时候也才就是3。感谢Google,感谢谷歌,感谢教育网,感谢长宽,感谢搜狗浏览器代理,感谢新中国。。。。吾当继续努力。

另外,按照清明节计划,又开始折腾起博客布局,恢复到上一版blueway的主题,同时对Gadget进行了清理,去掉Twitter Gadget和Google Friend Connect的相关Gadget,参考Adding a Social Bar to Your Blogger Hosted Blog这篇日志,在底部添加了Google Friend Connect的Social Bar,看起来更干净紧凑高级的样子,非常好。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网络生活随感【四】 玩网络好比谈恋爱

本文讨论的范畴不包括网恋,那是在网络上玩感情,不是玩网络。

第一阶段 发现对方

和现实生活中结识新异性一样,或者误打误撞认识了,或者自己看到了主动凑上去,或者经人介绍,总之,在茫茫比特之海中,你发现了TA。TA可能是博客、SNS、BBS等。

第二阶段 初步尝试

这里探探,那里点点。写博客的,每种主题模板都换着玩玩;玩SNS的,到处逛逛,加点好友,装几个应用;逛BBS的,这个版面读两贴,那个版面回两楼。

第三阶段 热情缠绵

初步尝试后发现非常对胃口,开始进入热情缠绵阶段。博客每天更新它个10篇;SNS便盯着刷新,花很多时间修饰自己的Profile,持续玩一些网页游戏;在BBS上开始主动结识水手和版主,每天发很多主题贴,开始风骚。

第四阶段 平台期,冷淡期

一般是因为个人比较忙碌几天顾不上网络,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离不开对方,或者说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有点失落。这个时候开始思考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对方究竟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怎么样的角色,有多大的分量,是否应该继续交往。

第五阶段 确定关系

经过上一阶段的思考,或选择放弃,或选择继续。选择继续的人,将把一个博客、一个SNS或者BBS作为生活常规的一部分,好好地进行经营,而丢弃了之前尝鲜、吸引眼球、消磨时光的态度。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分享我2007年做的C#入门PPT课件

2007年夏天在实验室里给同届人做.NET培训时花了13天写的课件,内容很浅,可以用于初学。这里pub的只有ppt,未共享Sample Code。

PPT列表(均为在线的Google文档)

第一章 .NET 入门



第二章 C#基础 (1)

第三章 C#基础 (2)

第四章 I/O与持久化

第五章 GDI+基础

第六章 Winform基础

第七章 使用ADO.NET访问数据库

一个无聊的点子

场景

Tom是一个很顾家的男人,每天上班的时候也会挂念家里的事情,这不,正在写代码的Tom又开始担心孩子在家里调皮乱来了,于是他打开自己的Twitter,给house_of_tom_mary这个Twitter用户发送了一条Direct Message说,我的小宝贝在干嘛呢?过了一会儿,house_of_tom_mary回复了Tom的message,附上了一个TwitPic的链接,Tom一点开就看到了孩子房间的情况。“哦!不错,小家伙在认真读书呢!”,便继续工作去了。

Tom的妻子Mary热爱运动,刚打完网球的她决定回家后好好洗个澡,于是拿出手机登录Twitter,给house_of_tom_mary发送Direct Message说,帮我开一下热水器哦。半分钟之后Mary收到了回复,热水器已经开好了,现在水温是45°。

每隔一个小时,Tom和Mary都会收到house_of_tom_mary的一条Message,例如说,“家里现在光照很好”,“冰箱里面食物不足了”等等。

这是YY的啥?

我想到这个无聊的点子之后,有人告诉我煎蛋上曾八卦说有老外已经做了这个。不过没关系嘛,我只是YY一下。这个被我称为聪明仆人的系统很简单,一个控制器控制家里的所有电器(或探测点),控制器连接到一台保持运行的PC,而这台PC上登录着那个叫做“house_of_tom_mary”的Twitter帐号。Smart Servant无非就是在调用Twitter API的基础上识别特定的Tweet请求而已。

这张图可是我自己用Visio画的


YY之外的YY

最近一直在尝试比较国外的一些Web应用和国内的互联网产品,有几点私人体会:
  • 像Twitter这样的产品,功能简单到你再去掉一个Feature就完蛋,但简单的同时,功能是非常精确的。
  • 国外的Web应用大都是开放的,提供美丽的API供广大Geek随意折腾胡乱Mashup。每次这样折腾时,我总有身在云端的幻觉。
  • 但是不管你怎么闹,开发者始终握有核心价值,即数据,他们欢迎有其他人通过再开发来帮助推广。
  • 我还是不能理解国内互联网大鳄如Baidu为啥如今都不露出半个API给我们爽爽,也许在天朝的赚钱方法真与美帝很有不同?
  • 羞答答还好理解,玩独裁就无趣了。TX的产品在我眼里实在封闭得可以,强买强卖得可以。总是在山寨别人的TX总能后来居上,靠的就是QQ这个魔鬼。
  • 好在QQ 2009的一些不好的用户体验,让我对挂Q这事儿开始冷淡。好在我不写Q-zone,不玩Q-show,不开黄钻,我不让你赚我的热干面钱。